吴江市外来流动儿童现状调查


来源:吴江日报 日期:2013年01月08日 点击:218次 分类家长课堂 上一篇吴江“幸福教育”初露端倪 下一篇吴江家教老师QQ群:29...

      
  随着吴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儿童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吴江生活、学习。据统计,目前他们的数量在3*多名,其中,40%在**学校,大部分则在全市30多所外来工子弟学校(其中21所经苏州、吴江市教育局认定)。
      
受当前高考户籍制度制约,这些外来流动儿童大部分在完成小学阶段学业后,就返回原籍就读,所以,他们还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叫“迁徙鸟”。
      
这批“迁徙鸟”中,也有部分有可能成为扎根落户的新吴江人,因此,他们的健康成长,理所当然被列入幸福吴江建设的大工程。
      
应该说,这些外来流动儿童在吴江获得了比老家更好的教育、更优的环境。但他们存在高度流动性,以江新小学为例,全校900名学生,每学期“换血”的人数达到300名,几乎每周都有学生进和出。因此,他们与本地孩子比起来,成长过程中更易遇到种种困惑和问题。

      
心灵需关爱

      
日前,平望镇阳光志愿者行动团深入该镇外来工子弟学校———船民小学,对该校200名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。
      
在问卷中有一个这样的问题:你上学读书是为了什么?令人惊讶的是,有80%的孩子选择了“读书后赚大钱”。当志愿者问一个孩子:你的理想是什么?他说他想以后做生意,赚很多很多钱,但进一步问他赚多少钱算是很多很多钱,他说大概一个月赚****多块吧。从中反映出孩子们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有失偏颇。
      
在回答“什么事让你愉快,什么事让你伤心”时,90%的孩子回答是和父母一起玩或父母理解自己;99%的孩子认为被父母误解或遭父母无故打骂较伤心。
      
问到他们感觉幸福吗,大多数孩子选择“不幸福”,原因是爸、妈不和自己一起玩,都在辛苦打工赚钱。
      
在两项判断题:“在室外上体育课,教室里灯亮着,与我无关”、“自来水没关,又不是我交钱,不理它”中,大多数孩子都选择是这样做的,从中反映出孩子们对周围事物普遍不关心的态度。
      
阳光志愿者行动团团长屠晓兰告诉记者,从问卷调查的回答中,她看到的是孩子们*度渴望得到父母的爱,他们本身在行为习惯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,他们的心灵特别需要关爱和抚慰。

      
家教有缺位

      
前段时间,市妇联组织开展了对本市流动儿童家庭的调查,调查在盛泽、松陵、横扇3个镇的4所外来工子弟学校开展,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,收回有效答卷537份。

      
调查显示,这些流动儿童父亲的学历,初中的占48.42%,母亲学历则46.93%是小学。这样的学历水平显然难以实施有效家庭教育。有47.86%的流动儿童父母常对孩子说:“辛苦赚钱,还不是为你好?”有36.31%的父母常常埋怨孩子“你怎么这么笨”,“考不上大学扫厕所”,“有事明天再说”则是他们的习惯语。这些埋怨、责骂和敷衍的情绪流露,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理障碍。
      
调查还发现,大多数流动儿童父母对孩子学习目的的认识比较正确,但存在知行不一现象,55.68%的家长表示,仅偶尔听孩子说话、陪孩子玩耍,20.11%则干脆回答没空。
      
据了解,流动儿童父母多数打工或从事小买卖,家庭经济情况相对窘迫,有18.4%的流动儿童连学习书桌都没有。有44.51%的父母每天工作12小时,72.11%的父母每周工作7天,因而客观上他们无暇顾及子女,缺少与孩子的相处和交流。流动儿童父母吃苦耐劳、坚忍拼搏的好品质,往往因他们的唠叨、埋怨等不当言行淡化褪色,46.18%的父母与孩子存在交流困难,家庭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无法正常发挥。

      
违法占比高

      
在吴江的外来工子弟中,虽然先后涌现了苏州市优秀小公民黄小倩、苏州市美德好少年居政等各方面优秀的孩子,但不可否认的是,还有部分流动儿童由于种种原因,长大后成为“问题少年”。
      
记者从市公安局了解到,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,市公安局逮捕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中,外来未成年人占比达到93.6%;同样这段时间内,在全市未成年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人数中,本市户籍仅为38人,外来未成年人则达到437人,占比达到92%。
      
市公安局政治处潘连荣警官分析说,主观上,这些外来未成年人文化程度不高,法律意识淡薄,导致了他们辨别能力较弱,在“朋友义气”等不良价值观的作祟下,就容易出现打架、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;另一方面,多数外来未成年人缺乏必要的家庭监管,有些外来未成年人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,他们的孩子处于失管的状态,而多数家庭较为贫困,这也导致了这些家庭的未成年人出现盗窃、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。